大气磅礴、纵横排奡——阎超书画艺术析鉴□ 安玉仁阎超先生是个卓有成就的艺术家,我认识他很久了,我把他送的几本画册,恭敬地摆放在案头。读他的画,我有醍醐灌顶、耳目一新之感。阎先生精通书法,坚信"书画同源,认为中国画是写出来的"、"中国画首重笔墨"。他擅长大写意山水与花鸟画的创作,而且勇于探索,乐此不疲,他的画大气磅礴,纵横排奡,先声夺人,有一种震动人心的阳刚之美。他的画在承继了文人画传统的同时,又洋溢着现代气息。既有狂野之气势,又有文质彬彬的韵味。关于阎超先生的书画艺术我想从三个方面加以赏析。 一、山水画气格宏大 阎超的山水画气势大、格局大,淋漓酣畅,纵横不拘绳墨。"我之为我,自有我在"。他的画不论寻丈巨幅,还是斗方小品,一概用心经营,大的有气势,小的有精彩。章法严谨,笔精墨妙,点画流美,出手不凡。辛卯初春我在阎先生画室见到他的新作《江山锦绣图》,悬于素壁之上,恢然巨幛,壮我心怀,但见笔墨苍润,画面辽远开阔,清荣俊茂,气韵生动。可居、可卧、可游,可赏,宛若世外桃源,人间仙境。 真可谓,胸中有丘壑,笔端蕴锦绣。一方面,他向历代的大师们学习,精研古人画论,吸收其精髓,内化为自己的笔墨,并结合自己的实际赋予新意新解。傅抱石曾说:要"娴古人之技法,富胸中之丘壑。"另一方面他师法造化,遍游名山大川,体会大自然的神奇与雄伟。从自然造化中撷取素材,"师法造化"就是以真山真水为师,而写生则是师造化的主要手段之一。 "搜尽奇峰打草稿",饱游沃看,默识于心,"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陶咏乎我也……"。通过游历写生以了解和认识真山水之形态、结构及其风神气韵。名山胜水激发着他无穷的创作灵感,感动了他,促使其挥毫运斤"畅写山水之精神",《苍山云飞》便是他游历归来创作的众多佳作之一,画中用泼墨法,贴切自然,令人感动,驻足神往。 阎超不同于时下的一些画家,他是从书法走进中国画领域的,所以他的画作带有明显的书写味道。他主张"骨法用笔","骨"主要指"中锋",在众多笔锋中,中锋圆浑劲挺,最富有弹性。故他笔下之线条,不管是粗笔,还是细笔都得心应手,运用自如。线,是传统文人画的笔墨基础,能否灵动地驾驭笔,勾划出长短粗细变化无穷的钱,是衡量画家传统功力的重要标准。线条运用不得法,质量就不高。他的山水画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线的运动所造成的韵律和节奏,他笔下的线曲折起伏、自由灵动,而又有控制。所以他的画才受看耐看,清新典雅。清新是生命的根本和永恒,阎超的画中有一个"雅"字,传统的功力就包含在这"雅"中。他笔下的线条充满智性,贯穿古今,"与天地精神相往来"。黄宾虹说过"气韵来自笔墨"。"气在笔力,韵在墨色"。笔力不济或用笔板滞,施墨昏暗或依赖工艺性烘染,气韵就生发不出来。在用墨上多用泼墨,很少着色,他能很好地掌握水的"度",故层次分明,虚实相生,画面的层次感强。 阎先生画中的"皴"法,也是属于他独有的一个亮点。皴法,是画山石必须掌握的基本技法之一。古有山石十八皴、人物十八描之说,这些画法是历代先贤从长期的绘画实践中,通过观察自然而总结出来的。但千百年来代代因袭,已经严重程序化了。阎先生主张,皴法的处理要考虑到山脉的走向、山石的自然结构,要有的放矢,还要注意自然山石的纹理情趣和笔墨的运用,不可墨守成规,一概而论。《江山如画》鸿篇巨制,气势若虹,堪称佳作杰构。阎先生多用散锋笔致,空灵苍润,锋散而气不散。渍墨狂点,气势宏大,笔简意赅。强调点染结合,枯润结合,以及用笔的力度等都有所讲究,皴法有轻重向背,不可为"皴"而"皴"。古人云:"但又轮廓,而无皴法谓之无笔,有皴法而无轻重向背、云彩明晦谓之无墨。"阎先生说这叫"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","师法造化,中得心源"阐述的就是这个道理,可见作品要生动鲜活,要意境深远,就要勤深入生活,多亲近造化。闭门造车,照着画册东拼西凑、左搬右挪,乃庸人所为,是永远画不出上乘之作的。 他在画面构图上,大开大合,天马行空,无拘无束,有时顶天立地,不留天空,有时将山峰顶端伸出纸外,有时又大片留白,既保持传统,又突破传统。他认为画面布局不管疏朗还是细密,都应是源自心中对真山真水的感受;面对的山水变了,笔墨自然要跟着变,不能刻舟求剑,更不能死板教条。景物的穿插错让,云烟虚实变幻,皆应根据实际构图需要灵活布局。自出机杼,而不受传统的公式化与定型化限制。 二、花鸟画别有风采 阎超的花鸟画与山水画难分轩轾。他擅长阔笔大写意画法,对所画物象神态作拟人化的夸张,以此抒情怀,笔下花鸟有香声,虫鱼有灵性。既继承了传统写意画的精神,而又体现时代的新面貌。其笔法奔放、简练,各种笔法兼用,风格清新,恣情汪洋。其作品或泼墨挥洒,或直接以色彩点染,或水墨勾染相结合,笔触恣肆而层次分明,在绘画上以草书入画,线条灵动,洒脱不羁,雄浑而苍劲,自成天趣,于豪放中见精微,在丰腴中见骨气,表现出画家强烈的个性特质。他笔下不管是花草虫鱼,还是飞禽走兽,样样生动传神,趣情盎然,格调高古。 《秋高图》中的竹竿用的是飞白笔法,用笔洗练,挥洒迅疾,竹叶婆娑,疏条交映,站在画前似有秋风扑面。数只麻雀迎风入林,其声可闻,其影可寻,几疑己在画图之中。此画大有清代蒲华遗韵。 《鱼戏荷叶图》是画家通过荷花抒发、寄托自己情怀的作品。画中浑然大块的荷叶占据了画面的右下方,荷叶叶脉依稀可见,浓淡相间,飞白自然,笔意淋漓,数枝莲蓬茎杆用浓墨勾出,若有所思地站立在荷叶的后面随风摇曳。整幅画笔力苍劲稳健,几条鲤鱼悠闲自得地在水中漫游嬉戏,不由得让人想起乐府诗《江南》:"江南可采莲,莲叶何田田!鱼戏莲叶间。鱼戏莲叶东,鱼戏莲叶西,鱼戏莲叶南,鱼戏莲叶北"。另一幅《鱼荷图》也甚为精彩,"传神写意,不重形貌",用淡墨写就荷叶,用焦墨勾画水草和两条小鱼,两条小鱼互盼照应,心领神会,此画笔墨简朴,苍劲率意,构图疏简,墨色浓淡,层次分明,大有八大山人的寂寥空灵和冷逸秀健。 《藏龙卧虎图》是幅典型的阔笔大写意。造型简约,削尽冗繁。虎取卧姿,骨骼雄强,目光炯炯,一副王者的风容。双耳耸立,机警的观察着周围的动静,这或许是历尽杀伐之后的沉思,或许是为下来更为激烈地搏杀而养精蓄锐。画面构图稳重,但不乏奇巧,以书法之笔写就,知黑守白,以色破墨,彩晕墨彰,色墨交融,形成变幻的视觉效果。笔势狂逸,笔墨奔放潇洒,加上朴拙凝重的线条勾勒,痛快而又率性,使画面疏密有序,燥润相济,直令观者叫绝。 三、画上题跋颇具匠心 从事书画创作的人都知道,题跋是书画创作的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,是最后一道手续,它常与创作同时完成。它关乎画作的整体布局,所以要慎重再三。题跋,又称题款、题识、落款、行款等,它是书画创作和鉴赏的一个专用词汇。画家通过题跋告诉人们作画的时间地点,抒发自己作画时的心境心志,阐明画面涵义,读者通过题跋可进一步了解画作意境内涵。题跋是一种饶有趣味的书法艺术形式。书法与绘画,同法同源,相得益彰,相互生发。我更认为,对画来说题跋起着点睛的作用,精彩漂亮的题跋不但能使画图增色,还能彰显其灵魂。这里"精彩漂亮"至关重要,字美文美,题跋与画方能相映成趣。阎先生的题跋就十分出色。 说到画上题款,就不得不说说阎超的书法,阎先生从艺数十年来,他清楚的认识到,书法对一个从事国画创作的重要性,若书法不好,画的质量也会受到影响,题款肯定不佳。为此他浸淫传统,精研诸家,几经寒暑,焚膏继晷,认真求索,终写得一手好字。阎先生曾钟情于《张迁碑》《怀素》二体,尤擅长草书,但他从不因循泥古,能入能出,有守有变,古人云:"草圣最为难,龙蛇竞笔端",他书写的《悟道》、《墨舞》、《虎》等,幅面超大,他饱蘸浓墨,挥动如椽大笔,在每幅均在五米开外的巨幅宣纸上自由挥洒,点画流美,显露着他坚实的功力和深厚的修养。他的书法起笔劲捷爽利,收笔峭劲挺拔,线条浑厚有力,体势奇崛而又不失稳妥和谐,章法变化不居又气脉贯通。以我的陋见,阎超的书法既飞扬又古拙,恢宏超逸,气势不凡,充溢着雄风与大气,不计较于一点一画的得失,始终考虑的是通篇的气韵和整体效果。他的字有霸悍气,更有骨力和内涵。 但近些年来,中国画界颇不宁静,先是中国画穷途末路,后又是"笔墨等于零",嘈嘈杂杂闹热得很,有些人打着革新中国画的旗号,糟践中国画。老画家邵洛羊就曾严肃的提出中国画必须姓"中"。要恢复中国画的本来面目,就要回归"书画同源"的轨道,使"书画同源"这个命题得到强化与弘扬,要画好中国画,就要踏踏实实地、认认真真地把书法写好,以书入画、以画入字。石涛曾云:"字与画者,其具两端,其功一体。"黄宾虹也曾说过:"书画同源,贵在笔法,士夫隶体,有殊庸工。"在中国画的传统经典中,无论是在笔墨上还是在审美机制上,都和书法有相通之处;同样,在书法的发展过程中,绘画的影响不可小视。经过上千年的发展,中国的书法与绘画互相影响、交相辉映,构成了极具中华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。 阎超在题款方面颇有研究,他强调画是写出来的,而不是描出来的。现代花鸟画大师李苦禅先生就曾指出:"不练书法就别想画好写意,画写意,笔笔都是写出来的。""若没有书法底子,只是画出来、描出来、修理出来,没魄力,不超脱,显得俗气。"可见书法的修炼对画好中国画是何等的重要!好的中国画,合起来看,笔笔都是形象,拆开来看,笔笔都是书法。阎先生向来主张书法入画,在画上题款,常依据画面情况而定,或藏款(亦称隐款),或边角款,或长题款。清人邹一桂《小山画谱》指出:"画有一定落款处,失其所,则有伤画局。"方熏《山静居画论》也说:"一图必有一款题处,题是其处则称,题非其处则不称,画故有由题而妙,亦有题而败者。"可见位置经营一定要得当,否则会影像画面整体布局和章法。好画还配好的题款,好上加好,画面增色,反之会破坏画面效果,影响画的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。 阎先生的书法功力深厚,骨力劲健,姿态或狂野或庄重,常常出神入化,横涂竖抹,满纸云烟。题跋字体因画面内容与风格自由选用。他的书中有画,画中亦有书,别具匠心。一幅画常因他的题跋而锦上添花,价值倍增。 总地说来,气势宏大、纵横排奡,是阎超作品的突出特点和风格。他在书画艺术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,令人瞩目,他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。正如评论家张荣东所言:"阎超的山水画不是表面的,而是有着深刻的生命蕴藉,……他的创作充分发挥传统笔墨线条的表现力,实现了水墨意趣与线条的完美结合,笔墨语言已经有了鲜明的个人特点"。他在艺术创作上能够熟练地运用自己的艺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,作画重整体结构气势,创造了属于他自己的笔墨样式。他的画妙在繁而不乱,简而不空,气息贯通,秩序井然,可谓大手笔也。海纳百川故能成其大,真正的艺术家是需要学养上的深度的,"功夫在诗外" 、"腹有诗书气自华",讲的就是这个道理。毋容置疑学养的高低最终决定一个画家品位的高低。综观画界又有哪位大师没有丰厚的学养呢?才疏学浅,无论技巧多好充其量是个"画匠",而不是"画家"。 艺术是一件极端个性化的事情,要坚持自我,要有"世人皆醉我独醒",不"随其流而扬其波"的精神。针对近些年来中国画出现的重图像轻笔墨,重制作轻挥写,迎合市场,急功近利,粗制滥造等怪现象,阎先生始终坚守着中国画的底线,守护着中国画的艺术精神和本体特质。 阎先生是当代卓尔不凡的画家,功底扎实,个性鲜明,视野开阔,学识渊博,画路宽广。之所以有如此卓越的成就我认为和他的人生经历有很大关系。阎超,字多一,生长在泰山脚下,是地道的山东人。那里人杰地灵,文化底蕴得天独厚,加上经历过军旅生活的洗礼与磨练,意志质量坚韧不拔。他1985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美术系,现在厦门理工学院艺术系任教。从教近三十年来,对古今艺术营养广泛吸收借鉴,所以画路甚宽。他在人物、山水、花鸟、书法等诸多领域均有建树。阎先生为人师表,治学治艺,态度谨严,传道授业、诲人不倦,深受学生爱戴。他性情豪放,但不乏儒雅;既侠骨柔情,又心存大爱,是典型的山东汉子。因此,他赢得了一大批朋友,也赢得了属于他自己的艺术。人有格,故画有品,画如其人,他的性格、气质决定了他作品的个性和质量。 潘天寿曾说:"艺术以境界美为极致。""艺术之高下,终在境界"。境界者,意境是也。意境是画家的人品、学养及精神气质的反映。"人之好坏在性情之中,画之好坏即在笔墨之内……。"(吴湖帆语)"崇高之艺术为崇高之精神产物,平庸之艺术为平庸之精神记录。"(潘天寿语)通过对阎超的书画艺术鉴析,让人既养眼,又养心,也更加觉得大师们这些话的分量与意味。 |
GMT+8, 2023-11-30 22:38 , Processed in 0.012648 second(s), 10 queries .
Powered by an-nan.org
© 2011-2012 安楠个人网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