两年前,福成镇的大棚种植面积仅有3000余亩,如今,福成镇大棚种植面积已达8500亩。在大棚种植面积迅速增长的同时,福成镇主要领导喜忧参半。围绕在他们心头的问题仍然无法回避:当产品供大于求时,福成的农民怎么办?北海新中盛公司为破解这个迷局找到了方法。 每年向北方提供20万吨果蔬农产品 北海新中盛公司是自治区定点的为数不多的“南菜北运“农产品流通综合试点之一。今年春节前,该公司向宁夏成功输送了第一批农产品。最近,该公司与广西商务厅签订《企业责任书》,每年为广西商务厅组织20万吨广西果蔬农产品,满足北方市场的需要。 “《责任书》将为北海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提供坚强的保障。”新中盛公司副总裁王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。 王刚告诉记者,虽然新中盛公司自己也拥有2000余亩的生产基地,但要真正完成20万吨的果蔬产品任务,还是要依靠“公司+基地+合作社”的方式:由公司向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种子、肥料和技术,通过农民种植,待农产品收成后公司再以保护价进行收购,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种菜的后顾之忧。 记者了解到,新中盛公司所在位置是银海区平阳镇店塘村,即原北生公司万亩苦瓜基地。其背后依托的是平阳、福成两镇,两镇的蔬菜大规模生产如今已颇具规模。新中盛公司成为“南菜北运”项目综合试点,将为两镇农产品打开市场销路提供坚强保障。 据介绍,新中盛公司年供20万吨的果蔬农产品,光收购价值就达8亿元。每天所需的农产品就达数百吨,这对于周边农村的农民来说,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。 作现代农业技术的倡导者 早春三月,正是农民开展春耕的好时节。记者在新中盛公司的蔬菜基地看到,来自周边村庄的农民正在智能化大棚基地里从事铺滴管、平整土地等工作。这些农民告诉记者,他们正在为种番茄和香瓜作准备。记者了解到,这些在家门口就可就业的村民每月收入为1600元至2000元。新中盛公司每个月平均需要50名左右的村民。而在未来,新中盛公司随着业务的开展,将吸收更多的村民前来就业。 新中盛公司一名姓黄的工程师介绍,这里的智能化大棚采用的是以色列技术,许多工作只要经过电脑一点就可完成。这些智能化大棚完全有别于福成农民目前正在使用的普通大棚,可以起到调温、抗风、防虫等作用。 黄工程师举例说,2011年,由于低温天气持续数个月时间,福成农民用大棚种植的青椒长期不能生长,到了三月底,农产品上市时恰好与其他地方同步,起不到反季节蔬菜的作用,因此价格上不去。在十月份,由于台风原因,不少福成村民建造的大棚被催毁,不但所种的哈蜜瓜悉数死亡,而且用于基本生产的大棚也无法使用。 而该公司拥有的现代化钢质大棚则可以克服普通大棚存在的弊端。 “我们所起的就是示范作用。”黄工程师说。 “西洲蜜25”的启示 “在我们公司,光农业技术工程师就有30多人。”新中盛公司董事局主席陈旺明说。 这些工程师,为引导北海农民种植新品种的农产品起到了重要作用。 去年,新中盛公司引进了名为“西洲蜜25”的哈密瓜新品种,通过银海区种养能手冯辉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推荐种植(面积约为300亩),并向农民承诺以8元/公斤的价格收购。结果,当年哈密瓜的价格产生波动,一些种植哈密瓜的农民也赚不到钱。但引种“西洲蜜25”的农民却赚到了大钱。 “农民种植一亩哈密瓜的利润从一万多元一下提高到了两万元。”新中盛公司一名负责人说。该名负责人告诉记者,“西洲蜜25”产量约为2500公斤/亩,产量虽不及福成农民传统种植的“北海一号”,但因其甜度较高,产品收购价格也要较传统哈密瓜要高。 “大冷库”杜绝“果贱伤农” 以往,福成镇农民在农产品供过于求时,只能以极低的价格出售农产品,有时连成本都赚不回来。 “这种现象以后将得到改变。”陈旺明说。 目前,新中盛公司已拥有贮藏能力达3000至5000吨农产品的冷库。贮藏能力15000吨的冷库已开工建设,未来,该公司冷库的贮藏能力将要达到10万吨。 “以后,当农产品价格低时,农民就可以租用我们的冷库,把他们的农产品放进来,等价格高时再拿出来卖。”陈旺明说。 “冷链超市”为市民提供健康蔬菜 3月15日,记者采访新中盛公司副总裁王刚时,王刚正在向下属部署“冷链超市”在上海北路香槟郡小区的布点工作。 “冷链超市”是新中盛公司为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销路、为市民提供健康无公害蔬菜的重要举措之一。该公司通过分布在各小区的小型超市,向市民提供优质的、经过检测合格的无公害蔬菜。目前,由该公司自身经营的10个超市已在银湾花园、万泉城、同和水岸、天赐花园、贵兴社区、香槟郡、逢时花园等地展开。预计在4月底至5月初可实现开张。未来,该公司将以10个自己经营的超市为示范点,吸引更多小区的小超市加盟(目标是60个)。 “这种集产、供、销为一体的销售方式,在全国都是领先的。”陈旺明说。
|